为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在社会实际中更深刻地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宁德师范学院数理学院团委组织团队于7月10日至24日前往福安市斗面村、下岐村和象环村开展为期15天的“见证乡村振兴成果,汲取奋进力量”社会实践活动。


探寻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
革命苏区孕育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之源。斗面村作为“闽东苏区首府”,正是一个承载丰富党史的红色老区,被誉为“闽东延安”。
团队成员在林惠全馆长的带领下参观了闽东苏区纪念馆,珍贵的文物、照片,震撼人心的历史故事,栩栩如生的雕像,队员们深入了解苏区是如何一步步艰难发展,如何以星星之火形成烽火燎原之势。看着馆内的照片、文字,透过历史的烟尘,看到闽东苏区红土地上那段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聆听这那段烈士们保家卫国,英勇牺牲的过往。“我很自豪我是斗面村的人民,我要在这里将闽东革命精神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闽东的红色文化。希望闽东儿女铭记历史,希望青年们多到纪念馆,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林惠全馆长激动地说道。




实践团队在闽东苏区纪念馆和中共闽东临时特委和闽东苏维埃政府旧址内进行微团课拍摄。微团课以时间顺序展开,以人民群众思想的进步革新为导向,诉说了烈士们感人的故事、闽东苏区的革命历史,将闽东苏区的革命精神全面而深刻地展现出来,让红色文化以新形式走进当代青年的心里。



深学“千万工程”经验,探访乡村振兴成就
为深入理解乡村振兴战略意义,将青春力量贡献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实践团队来到下岐村和象环村探访当地的乡村振兴发展成就。
队员们在下岐村陈凌书记带领下参观了连家船民展示馆,陈书记讲述了连家船民脱贫上岸的发展历程,从曾经的以船为家、衣不遮体、病痛无医、食不果腹到现在的学有所教、业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逐渐走上致富的生活,连家船民都付出了诸多的努力。陈书记生动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二赴下岐村的故事。他感慨渔村近二十年来的巨大变化,“如今村民们以海上捕捞为业,养殖了大黄鱼、海蛏等海鲜,由于上岸的人口较多,成为闽东连家船民上岸第一村。”




实践团队还采访了村委会管理人员江成坤、当地渔民江成财先生以及返乡创业人员陈贵莲。“80后”江成坤是上岸定居连家船民的“后浪”之一,“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有连家船民的好生活。常怀对党的感恩,有着一颗想把日子越过越好,积极向上的心,才是小康生活的意义。”江成坤感激地说道。

“现在大家都住得好了”,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在船上的生活,年过五旬的江成财连连摇头,再与如今的生活相比,他更是感慨万千。

在返乡创业人员陈贵莲的讲述中,队员们对于互联网助力农村发展又有了新的认识,当她谈及返乡创业大学生以及当地青年纷纷通过“互联网+农产品”打开福安葡萄的上行通道,将象环葡萄的销售区域辐射到全国时,笑着说道:“我们会用我们自己所学的知识比如短视频带货、电子商务等开很多网店通过各个渠道来助力家乡的乡村振兴。”陈贵莲利用短视频平台资源,为贫困村葡萄产品搭建线上线下展示平台,开通网络促销,吸引更多的顾客下单品尝,带动了象环村葡萄产业的发展。


“‘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孙三代共一船,捕来鱼虾换糠菜,上漏下漏度时光’这确切描绘了他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团队在下岐村开展“走下连家船,走上小康岸”——拍摄连家船民脱贫攻坚的历史进程宣传片活动,团队成员将连家船民从上岸的艰苦到如今的幸福生活华美嬗变生动形象地讲给自己听、讲给福安村民听、讲给广大群众听,让更多人关注这个依山傍海的美丽村落,促进下岐村的乡村发展,让每一朵幸福的浪花洒向每一个渔民。

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为助推乡村振兴,实践团队在斗面村、下岐村、象环村开展一系列青春进村服务,贡献青春力量。
实践团队在斗面村开展“‘乡’约盛夏,净村容,助村兴”净村服务。队员们带着工具在村里的街道、阶梯、巷子里等场所进行除尘清洁打扫,扫除积灰,做到不留盲区、不走过场,保持村庄卫生的干净整洁。用实际行动潜心沉思“千万工程”蕴含的精髓要义和理念方法,为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格局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队员们带着牛奶、面包、生活用品等物资来到老人居住所进行拜访,详细了解斗面村当地老人的生活情况,将慰问品送予老人,与老人就坐谈心,为他们带来温暖和关怀。让爱点亮老人的孤独,用心关注老区人民的生活!



实践队成员在下岐村召集一些7-12周岁的儿童,为他们播放“追寻记忆|一条船的见证:记者带你走进‘连家船民’的故事”视频,在播放过程中,队员们进行适当讲解。有的孩子会指着影片里的地方说:“姐姐,这条船我去过!”从他们口中得知,他们有时白天会随着父母一起到船上帮忙,晚上会回到家中休息。通过本次观影活动,当地儿童更深入了解下岐村的历史发展历程,更深切地感受到他们祖辈父辈艰苦奋斗实现脱贫攻坚的励志故事,激励他们努力学习。



在象环村,团队成员走进了万亩葡萄园,详细了解了葡萄种植的步骤,学会了如何正确地采摘葡萄。实践团队来还到了“小云生态”包装工厂,参与葡萄的分拣、包装工作,并了解葡萄冷链运输的发展。





有字课堂初为理,无字社会方真知。此次社会实践,不仅拉近了团队成员的距离,锻炼实践能力,而且让成员们从山歌村笛中真切地感受来自乡村人民的伟大力量。
此次实践是一个开始,一次体验,乡村建设仍在继续,需要更多有能力、有担当的人投入乡村振兴,共创美好家园。相信在未来时光中,团队成员能坚守初心,运用所学知识走进乡村,在振兴战略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宁德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