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自评自建工作,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切实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动展示各二级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举措、特色与成效,特推出“审核评估二级学院巡礼”系列专题。
本期推送:语言文化学院
学院简介
语言文化学院现有教职工98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8人,博士13人,硕士生导师7人。2018年获批硕士学位培育立项建设单位,先后与福建师范大学、闽南师范大学联合培养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学院下设6个系(部),分别为汉语言文学系、英语系、网络与新媒体系、商务英语系、公共语言教学部及少数民族预科部。现有汉语言文学、英语、网络与新媒体、商务英语等四个本科专业。学院拥有国家民委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福建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福建省教育厅两岸民族文化交流与实践教育中心、福建省高校校企合作实践基地、闽东文化研究中心、宁德市畲族文化研究所、“闽东之光”畲族文化教育中心、外语教育中心、书法艺术研究所等研究基地和科研平台。学院重视教学设施建设,拥有苹果非线性编辑实验室、虚拟演播室、摄影实训室、国际贸易实训室、语言实验室、口译室、模拟谈判室、商务英语实训室、远程互动智慧教室、师范教育教学案例库及智慧书法实训室等教学实训场所。
学院重视科学研究,截至目前,学院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国家语委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项目5项,市厅级科研项目上百项。学院坚持推进内涵建设,我院教师在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福建省经典诗文诵读大赛、福建省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中多人次获得荣誉。学院还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的国际化,先后派出多名青年教师到英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进修、访学。
教育教学
学院坚持推进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重视教学工程项目建设,省级以上立项项目、课程有:教育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基础教育外语教学优秀案例(国家级)1个,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本科高校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重大项目(省级)1项,福建省一流本科专业1个(英语),福建省新文科教育优秀案例1个,“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精品项目1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项,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省级实验教学平台1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基地1个,省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0项,省级虚拟仿真一流课程1门。
学院坚持以文化育人为价值导向,充分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优势,搭建校内外文化育人实践教学平台,将文化育人与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相结合,紧扣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地方文化的脉搏,以汉字书写、经典诵读、创新写作等为载体,开展职业技能训练,专业教育与文化育人相得益彰。学生在全国、全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华文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田家炳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福建省经典诗文诵读大赛、福建省规范汉字书写大赛、外研社·国才杯 “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外教社·词达人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词汇能力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及福建省大学生影像大赛等各级各类比赛中成绩斐然。
国家级大学生训练项目

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内涵建设项目



学院建设
学院重视教学和科研工作,在闽东文化、畲族文化、对外翻译等方面形成研究特色,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国家语委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项目5项,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6项,福建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1项,市厅级、校级项目100多项,出版专著、译注30多部,主编、参编教材20多部,发表各级各类论文200多篇。福建省社科成果三等奖2项,“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宁德市市管拔尖人才2人,宁德市特支人才“百人计划”(文化名家)3人,校级科研先进个人20人次,省科技特派员3人。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教育部、国家语委项目

学生发展
学院致力于学风建设,以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才。已连续七年举办晨间诵读和晨间督导等特色品牌活动,这些活动已成为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学院积极实施“师范教育亮色工程”,致力于涵养师德匠心,厚植教育情怀,并通过“两基地一长廊”的宣传浸润,开展了一系列专业特色活动,如“三字一画”师范生书写技能大赛、师范生技能比赛和单词拼写大赛等,将师德师风教育贯穿师范生培养的全过程,让师范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师德教育。
此外,学院以闽东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打造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特色品牌,举办了红色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新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畲族文化教育中心志愿讲解员比赛和“读懂中国”等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影响力,也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
学院积极探索实践育人模式,通过心理情景剧大赛、新生辩论赛、书法比赛等各类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营造了和谐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
服务社会
学院致力于发挥人才和智力的双重优势,积极服务地方文化和社会发展。学院立足闽东,坚定贯彻“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的办学理念。始终将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充分利用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为推进地方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培养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作出贡献。
地方文化资源整理与编纂: 致力于挖掘和整理地方文化资源,组织专业团队为福安穆云乡编纂了《穆云畲族乡志》和《康厝故事》等重要文献;成立了陈靖姑文化合作研究基地,并推动了相关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整理完成《四库全书闽东卷》共计12册300多万字,为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文化传播与翻译团队建设: 成立了“闽东之光”外宣翻译团队,致力于传播和弘扬“闽东之光”,讲述闽东故事,展现闽东的时代精神,为地方文化的国际传播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发展: 通过开展畲族文化资源的普查和数据库建设,加强了对畲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为民族文化的持续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产学研合作与社会服务: 积极参与直播和电商活动,推动了产学研的深度合作。同时,为宁德世界地质公园景区标识牌等提供了专业的英文翻译与校对服务,有效提升了世界地质公园的旅游品牌形象。
语言服务与技术指导: 为企业提供翻译项目和产品出口的语言服务,为福鼎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形象传播提供了技术指导,展现了学院在语言服务领域的专业能力。
科技特派员服务基层: 先后派出10人次的科技特派员到基层一线开展技术服务,将学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于社会,促进了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特色案例
案例一:以校地合作为抓手创新文学
创作人才培养模式
语言文化学院立足闽东地域文化优势,改变传统汉语言专业教学的思维模式,在新文科背景下打破学科壁垒,为文学创作人才培养开创新局面。一方面通过与地方文联、作协、融媒体及文化企业的深度合作,引入优秀在地作家的智力支持,打造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地方高校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文学创作水平,进而提升语文及其他学科教学必备的综合素养。另一方面借助各级报刊媒体的宣传平台,让学生关于闽东地域文化的思考与创作的文学实践活动被广泛“看见”,进而被社会各界认可,增强专业自信心,使“闽东之光”通过课堂传播开去的同时实现应用性写作人才培养,受到各级媒体的关注。



案例二:英语专业"三维一体"人才培养创新实践
一、固本强基:构建"师德+师能"双螺旋培养体系
英语师范专业秉持"扎根闽东、服务基层"的办学理念,构建"三全育人"培养模式。通过设置《中学教学名师专业成长论坛》等特色课程,邀请全国模范教师进校开展"师道传承"讲座,持续强化师德养成。创新实践"三习贯通"培养路径:低年级开展教育见习观摩优质课例和微格教室进行教学技能实训,高年级在宁德一中、东侨经济开发区中学等省级示范校完成教育实习。近二年教师资格证通过率保持100%,在福建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累计获奖4项。

全国师德先进个人良雄作题为《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三十八载从教有感》的专题讲座

2021级宁德一中实习入校实习

2024年福建省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
二、以赛促学:打造"专业竞赛+创新实践"双引擎
专业构建"基础层-提高层-精英层"竞赛培养机制:基础层组织英语演讲、板书设计等院级赛事,年参与度达100%;提高层重点培育“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田家炳杯等市厅级以上赛事选手,近两年获省级奖项19项,市厅级奖项16项;精英层依托"英语师范专业创新教学团队",精心组织学生申报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进行课题调研及撰写论文,近两年获国家级1项,省级16项,校级4项,发表论文17篇。

学生三笔技能训练

2024年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演讲赛项现场

2024年参加第十二届高校英语师范生教学及鞥测试与交流展示活动
三、在地赋能:搭建"语言服务+文化传播"双平台
深度对接宁德"建设全国乡村振兴样板区"战略需求:组建"宁师外宣服务队",立足专业特色,开展志愿服务,弘扬“闽东之光”。与宁德市文旅局合作,致力“闽东之光”外宣翻译,师生多次担任首届福鼎白茶、第一届银耳产业发展大会、太平洋岛国留学生代表团等活动英文翻译志愿者。近两年共培养出30余名市级优秀涉外志愿者,志愿服务地方十多次。

首届国际白茶大会英语志愿者

第一届银耳产业发展大会
语言文化学院英语专业构建"三维一体"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师德师能双优的师范人才梯队,构建起竞赛与创新联动的能力培养机制,深度融入宁德乡村振兴战略,培养市级优秀志愿者,较好地完成"闽东之光"外宣任务。该模式既为闽东基础教育输送了"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英语师资,又通过语言服务赋能地方特色产业国际化,形成高校与区域发展双向赋能的新范式,2022年获批福建省一流专业,示范效应较为显著。
案例三:沉浸式体验,启发式教学
《外国文学史》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课,是一门融专业知识教育和素质培养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也是学生受益面最广、启发性最强的课程。本课程吸收最新教学理念,打破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授课方式,不断研究和拓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新手段,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方式,运用智慧教室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进行翻转课堂,改革创新,增强教学效果,实现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标准。

学生话剧汇演现场

智慧教室学生话剧表演汇演图

学生开展辩论赛
(来源:宁德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