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小社团的六年大作为

2014-09-15 18:1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宁德师院青协坚持收集废品累计筹集善款近5万元

“同心·冬日暖阳”衣物捐赠活动现场

  今天,来自全国10多个省份的近2000名学子将在我市迎来他们人生中最灿烂的青春年华,宁德师院便是他们在这里奏响青春华章的另一个崭新的开端。在这里,他们享受阳光海岸;在这里,他们学会独立,学会成长;在这里,他们学会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当代青年。而给予他们这些的,除了课堂,还有大学校园里丰富多彩的各个社团。

  “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句简单的话正是宁德师范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集爱志愿者服务队的信条。而他们帮助他人的方式,却是像收集废弃空瓶这样平凡而简单。 

  从2008年开展废品回收活动以来,6年的时间里,该协会的130多名志愿者累计筹集爱心基金近5万元,帮扶内容从捐赠衣物、关爱留守儿童到救助贫困大学生、支援灾区重建等各个领域。他们也因此影响了这所高校的众多学生养成了回收废弃空瓶的好习惯。

  收集废弃物品传递温暖爱心

  “收破烂的,吵什么吵,还让不让人睡觉!”回想起大一时第一次接触到青协志愿者时说的这句话,宁德师范学院的学生汤智华仍显得有些惭愧,“没想到后来我也加入了他们,还成了负责人。”

  青协志愿者们每周二中午都会到各个宿舍,回收矿泉水瓶、易拉罐、纸盒、塑料瓶、铁罐等可以回收的物品,再统一集中进行分类整理出售,变卖所得的钱储存起来作为爱心基金,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是集爱志愿者服务队的日常工作流程,也是汤智华当初决定加入这支队伍的唯一原因。 

  加入青协就是为了尽自己所能帮助筹集爱心基金。

  和汤智华一样,该校生物系的学生郑爱丽谈起自己第一次到学生宿舍“讨”瓶子的情景,她说:“我当时真的很紧张,很害怕,不敢去敲门,内心斗争了老半天。”“我是校集爱服务队的,有瓶子可以给我吗?”当郑爱丽鼓起勇气推门而入时,原本还以为会被人嫌弃,甚至被骂的她迎来的却是学姐的微笑,“等你们很久了。”第一次收瓶子的经历给了郑爱丽满满的正能量,让她感受到了温暖。 

  “把空瓶子带回宿舍留给青协”这句话,对于该校的学生们来说是一种习惯的养成。汤智华说,因为大家都知道,回收空瓶子是青协集爱志愿者服务队在筹集爱心基金,大家都是冲着收集和传递爱心而主动加入到青协来。每周一次的废品回收活动,志愿者组成了一支庞大的队伍,他们来自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班级,他们把集爱行动也传递到了各个院系。

  六年集爱5万元青年学子为青春喝彩

  这种集爱行动得到在校众多师生的支持,而志愿者服务队每周积累的爱心基金也从300元增加到1000元。“冬天少一些,夏天相对比较多。”汤智华介绍说,多的时候一天可以回收各种废品约500公斤,这样沉甸甸的收获乐坏了这些年轻的志愿者们。 

  “量这么大,搬运过程很费劲。”汤智华说,这些废品要集中在空旷的场地上进行分类,并把瓶子中的残余饮料倒出,这其中有些饮料已发霉,有的废纸已腐烂生虫等等。 

  “我们不怕苦不怕累,也不嫌脏,就怕把它的分错类。”该校2013级生物系的学生康许杰对此表示,自己时常担心因为分不清铁罐和铝罐而分错了类,少卖了钱。“矿泉水瓶每斤1.2元,易拉罐每斤3元,铁罐每斤0.5元,纸盒每斤0.25元,塑料每斤0.5元。”康许杰和同学们对于各类废品的价格记得很清楚。 

  对于这些款项的管理和使用,汤智华介绍,每次的收入和支出都有详细清单,并设专栏公布。资金的保管采用多人保管的方式,每次使用也须经过校团委批准。“爱心基金怎么用,马虎不得。”汤智华说,要公开透明地把这些钱用在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身上—— 

  2010年3月31日,为西南旱区募捐13450.9元。 

  2012年11月10日,为东侨开发区所属范围内的各类项目建设工人捐赠500余件衣物。 

  2012年12月28日,开展“同心·冬日暖阳”衣物捐赠活动,为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平山乡的贫困儿童、群众捐赠各类衣物600余件,共计4200元。 

  2012年12月28日,为该校计算机系因家庭突遭灾难而急需帮助的学生邱敏捐助爱心基金3000元。 

  2013年,为该校2010级化学系应用化学2班白血病患者邱玲梅捐款4000元;为2011级计算机系软件工程专业的脑瘤患者田军成捐款5000元。 

  2014年4月,开展“七彩微心愿,大家来实现”活动,为马山村100余名留守儿童、外来农民工子女和贫困小学生实现“微心愿”。 

  …… 

  6年来,每一届的青协志愿者们都坚持把这个活动延续下来,至今他们已累计筹集爱心基金近5万元;6年来,学生们将散落在校园里的废弃瓶子收集起来,志愿者们一点一滴将其汇聚成巨大的暖流,用坚持和爱心换来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6年来,不论是支援灾区、关爱留守儿童孤寡老人,还是救助贫困大学生,这些年轻的学子们用最寻常、最朴实的方式,为自己的青春增添了永恒的光彩。

  □闽东日报 郑振忠 苟清鸣


原文地址:http://www.cnepaper.com/mdrb_ty/html/2014-09/15/content_5_1.htm

Archiver | 手机版 | 宁师青年 | 闽ICP备10024257号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