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时代 | 革命传统教育类(二十九)霞浦水门乡小竹湾吴立夏故居

2021-08-05 14:51| 发布者: | 查看:

在走访学习霞浦红色足迹的过程中,“追寻霞浦革命足迹,弘扬红色闽东精神”党史学习实践团深刻了解到这些藏于霞浦各贫困村的红色纪念馆建立之艰难,而多年争取求证、多方努力建成的纪念馆,却由于村落的贫困很难拿出更多的资源用于宣传,不便捷的交通使得人们对它们的存在知之甚少,为使村民村干们的努力不付诸东流,也出于铭记历史的使命,我们团队写下了这些文章希望能够为宣传革命足迹尽绵薄之力。

七月,阳光热辣,车子沿着漫长的道路前进,一路上到处都有醒目的、给人精神力量的红色元素。当我们看到面前伫立着的一个大石门上写着“小竹湾”以及路边的石碑坊雕塑景观,便知道要去的地方不远了。最后我们继续向前驶进,看到路旁立着的一块石碑,上面刻着的几个醒目的黄色字眼风一样扑入眼帘——吴立夏故居,我们知道终于抵达目的地了。



石碑坊雕塑景观


吴立夏故居


吴立夏故居位于小竹湾村,隶属于宁德市霞浦县水门乡。水门畲族乡小竹湾村是福建省第一批重点革命老区基点行政村,是霞鼎苏区的主要依托地之一。其辖小埔(后称小波)、步竹、大湾等三个老区基点自然村,地处霞浦县城东北部,与福鼎市磻溪镇接壤,距离霞浦县城约48公里,170627人。村域面积为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33亩,山林15037亩,覆盖率为79%,平均海拔六百多米,平均气温为15摄氏度。诞生于三年游击抗战时期,小竹湾村资源丰富,有成片的森林资源和吴立夏故居、大湾会合、大湾会议、红四团整编遗址、双拱桥伏击战遗址、中共霞浦步竹区委、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等革命遗址。该地作为霞浦红色革命根据地的代表地之一,除了其自身具有的红色历史和精神之外,还有一位我们此行所为的家喻户晓的红军:吴立夏。


故居内对吴立夏的介绍


吴立夏(1911-1995),福建省霞浦县水门乡大湾村人。吴立夏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中,于19337月参加红军游击队,1934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历任第二纵队二支队副队长,在闽东地区坚持了三年多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抗日战争初期,任新四军六团一营二连连长,随团长叶飞执行东进任务("江抗"),参加了血战黄土塘、夜袭浒墅关火车站、火烧虹桥机场等战斗。1939年冬因伤在阳澄湖疗养期间,对日伪军展开游击战。皖南事变后,历任新四军六师18旅一支队副队长,五团副营长、营长,五团副参谋长,参加了苏中敌后抗战的许多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一纵队副团长,参加了著名的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的战斗。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福建军区第三军分区(福安)参谋长、警备团团长,组织指挥了闽东地区的剿匪反霸和海防斗争。在他的一生中,历经了三年的游击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历任团副参谋长、副团长、团长等数职,身经百战,先后八次负伤,身上留下了22个子弹的伤痕。这位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幸存者,在抗日战场上屡建奇功。著名京剧、电影《沙家浜》正是以吴立夏等36位新四军伤军为原型,以他们的抗日斗争史实为题材演绎的。


吴庆怀书记为我们介绍


在我们的到访后,在小竹湾村吴庆怀书记介绍下,我们认真聆听了在小竹湾这片红土地上发生的革命斗争历史故事,共同回顾了那段令人感叹的峥嵘岁月:“小竹湾村的由来主要是由叶飞在这边带领我们打游击战争之时,把三个自然村的村名各取一个字组合成了小竹湾村,并且一直沿用到今天。”当我们站在一座传统的木质对称结构的房屋前时,书记又说道:“你们面前的吴立夏故居是被敌人烧后重建的,一座简陋的两层木瓦房,他后人现在还在里面生活着,故居正对面就是这个刻着吴立夏故里的石碑。”我们与村民交谈中了解到,吴立夏烈士是大湾村人心中的骄傲,提到吴立夏烈士,村民们脸上溢出满满的自豪之情。

小竹湾周围连绵起伏的群山为闽东红军游击队提供了可靠的根据地,叶飞等人曾领导红四军在这里开展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当年,红军来此用竹尖做了竹枪,竹节做了盐桶,红军靠雾里的竹林做埋伏,老百姓靠竹扁担为红军送粮挑货,也许是我们心灵触到了红军精神,便对这红土地里一幕幕的竹林肃然起敬,那堆青翠的竹群,正满怀志向冲上云霄。


故居内陈阿城烈士相关资料


故居上面还有一个中庭,纪念的是另外一位烈士—陈阿城。陈阿城也是小竹湾村的烈士,虽然他没有吴立夏出名,但当年依旧为红四军军团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只可惜其40岁就英年早逝了。之后在小竹湾村吴书记的带领下,我们前往了陈阿城烈士故居。陈阿城烈士壮烈牺牲时年仅43岁,陈阿城烈士忠魂永驻,他对革命的赤胆忠心、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仍为人们所传颂。

作为当年霞鼎苏区的主要依托地之一,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这就是小竹湾村。村口“红土地”的牌坊上,一副对联格外醒目:赤帜高擎老区传统时时记,青山长在改革精神代代扬!

Archiver | 手机版 | 宁师青年 | 闽ICP备10024257号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