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 | 乡村振兴促进类(十四)【总结篇】感乡村振兴之变,探畲村文物保护,追畲文化精神

2022-07-28 23:15| 发布者: 青柠新媒体中心| 查看:

2022630日,在宁德师范学院语言与文化学院教师第二支部相关老师的带领和指引下,乡村振兴目标下畲村文物的保护与传播实践队开启了为期11天的社会实践活动。霞浦小分队深入霞浦的16个畲村,探寻当地畲村的振兴实况与文物保护现状。

霞浦小分队搜集了图像资料古籍共46本,畲服、首饰共57件,建筑、画墙类共96件,手抄本共5本、29张,畲歌舞器共81件和石碑牌匾文化基地共43处,畲歌音频两百多首。其中57件畲服首饰中既有精美的凤冠和参加节庆的华服,也有日常挽髻的发带、银钗和平时穿着的便服。画墙上的图画大多以畲族传说和风俗为主,本次收集到的大篇幅画墙是以畲族婚俗和耕种文化为主题的。手抄本大部分是村民抄写的小说歌、叙事歌等,而古籍大都为畲族的教科书。我们所拍摄到的畲族物器多数是其手工艺品,例如上水村的花斗笠和其他的古董瓦罐器具等,石碑牌匾的拍摄收集是以各畲村的宗祠和文化基地为主开展的。


霞浦县崇儒乡下水村存放两百多年教学书本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有许多村民的文物保护意识薄弱。一些珍贵的文物,如畲族小说歌本,因得不到村民的重视而导致破损、缺页;许多年久的畲族服饰,也被村民以低价售卖。由于民族大融合,少数民族同汉族文化交流增多,生活习惯,穿衣习惯出现日趋相近。我们采访过的许多村民都表示,只有许多年迈的老者保留着畲族传统服饰,并在日常出行中穿着,其他大部分人都不愿在日常生活中穿着传统服饰。在采访过程中,我们的队员与村民用畲语进行交流时,村民都有些惊讶,并称赞我们的队员畲语讲得好,表示年轻一代中已经很少有畲语讲得这么好的。畲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现在随着汉语普通话的普及,畲族村寨中掌握畲族语言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一代绝大多数人已听不懂不会说本族语言,畲语呈逐渐失传趋势。可见,保护和传承畲族传统文化迫在眉睫。


队员用畲语向畲家老奶奶宣传畲族文物保护知识


好在党和政府十分关心畲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畲族文化为重点,以文旅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据我们实践队了解,政府近年来陆续投入半月里村1300多万元,进行古民居修缮保护,包括建设景区停车场,以及整个景区路段改造,2020年半月里村游客量达到13万多人次。为了更好地保护畲族传统文化,畲族婚俗、畲族小说歌、畲族手剪、畲族武术等8项先后被列入国家、省、市级非遗传承项目,其相关的文物也被很好地存放在半月里的畲族博物馆中。在东山村,村干部带领村民们全面开展对东山村畲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专门建立了幸福之路展示馆,此馆详细展示了东山村畲民由穷至富的搬迁之路、嬗变之路和幸福之路,保留了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到访留下的宝贵经验和相关资料。此外,还建立了畲族文物展示馆,馆内存有大量的畲族文物,促进畲族文物的保护与传承。通过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导,加上畲民自身的勤劳智慧,东山村的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好的生活自然促进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如今这些村庄面貌一新,成了远近闻名的畲族文化旅游名村,吸引了许多海内外人士前往参观摄影,将畲族传统文化与旅游发展相结合,不仅传承畲族文化,而且成了振兴乡村的抓手,培育了带动村民致富、促进畲村振兴的强大动能,让畲乡人民有机会共享旅游发展红利。


半月里博物馆内存放的畲民小脚鞋


在东山村文物馆内讲解员为队员讲解文物


畲村文物绚如彩霞,畲民情真赤似暖阳。这次的实践之旅,我们真听真看真感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畲族文化,其独特的文物也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视听体验。畲族传统手工艺品花斗笠做工精细,设计考究,外观美丽大方;畲服制作纯靠手工,一针一线绣出花团锦簇;畲族风情观两壁上的木刻家训,庄严肃重;畲歌会上,畲民尽情欢唱,腔调独特,旋律婉转。了解越深入,你也会愈发感叹畲民的勤劳智慧。为了保护畲村文物,有几个畲村建立了畲族文化馆或文化教育基地以便收集保管,其余畲村多以民众自发保护为主。在探访过程中,畲民们自然大方地与我们互动,也不嫌麻烦把自家珍存的畲服和首饰拿出来给我们拍照,更有好客者想要留我们吃饭,每一个善意的笑容和热情的邀请都让我们感受到了畲民的淳朴和善良,是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最温暖的那股力量。

(来源:宁德师范学院团委)

Archiver | 手机版 | 宁师青年 | 闽ICP备10024257号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