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青春筑梦行丨播爱润心承红脉,共生共育向新程

2025-08-05 19:31| 发布者: 青柠新媒体中心| 查看:

为积极响应“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召,7月11日至7月22日,一支由来自不同院系的宁德师范学院学子组成的“以梦为马,逐梦云端”支教团队走进周宁萌源小学,12天的时光里,队员们不仅带来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的趣味教学,更结合专业特色开设了美术、音乐、科学实验等拓展课程,累计授课课时超190节,覆盖学生63人。这支平均年龄20岁的队伍,以青春之力践行教育初心,在红色土地上搭建起知识与梦想的桥梁,让“教育公平”的种子在乡村校园里生根发芽。


图为实践队和孩子们的合照


润心以暖,呵护童蒙生长


团队五年来秉承初心,用陪伴驱散留守儿童的孤单,用关爱填补亲情陪伴的空缺。据不完全统计,我们积累服务留守儿童78人次,针对孩子们长期缺乏父母在侧的成长现状,团队成员们将“温暖”二字融入教学点滴:主动关心学生的睡眠状况,送没有家长来接的学生回家,体育课上陪孩子们一起玩游戏,让校园每一个角落都充满被关注的安全感。


图为团队成员送孩子回家


图为体育课上团队成员与

孩子们做游戏


同时,在课程设计上,团队格外注重贴合孩子们的成长需求。除了常规的语文、数学课程,还开设了绘本阅读课,通过生动的图画和故事引导孩子们表达内心想法;手工课上,队员们手把手教孩子们折纸、做黏土,让他们在动手创作中收获成就感;更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用小游戏和分享会的形式,帮助孩子们解开成长中的小困惑,让知识传递的同时,也成为心灵沟通的桥梁。


图为支教队队员教小朋友

制作扎染的过程


图为支教队队员带学生

完成的科学实验


“他们一句‘老师你明年还会来吗?’是这个夏天最让我动容的回应,也让我更坚定继续走下去的决心。”第二年参与支教的郜涵琪的话,道出了所有队员的心声——这份双向奔赴的温暖,正是支撑团队前行的力量。


铸魂以史,赓续红脉绵长


周宁是凌福顺烈士的故乡,“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壮举,是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精神密码。支教团队深挖本土红色资源,让英雄故事成为“活教材”。7月19日,在红色文化教育课上,团队成员刘子裔带着凌福顺烈士的故事,引领着孩子们走近那段烽火岁月。


图为实践队队员刘子裔带来的

红色文化教育课堂


图为实践队队员给孩子们

讲解凌福顺故事


课后,队员刘子裔与多位老师一同组织带领学生前往萧家岭红色文化馆,斑驳的老照片、泛黄的革命文献与锈迹斑斑的旧物件便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在凌福顺烈士事迹展柜前,那枚曾在课堂上见过的铜制哨子原件静静陈列,说明牌上清晰记录:“1934年,凌福顺同志用此哨子在萧家岭战斗中传递进攻信号,成功掩护战友转移。”孩子们屏息凝视,小手轻轻贴在玻璃上,仿佛想透过时光触摸那段滚烫的历史。


图为实践队队员给孩子们

讲解凌福顺旧物


从课堂到场馆,从故事到实物,这场红色研学让抽象的英雄形象变得可触可感,红色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悄发芽。


启智以林,厚植共生哲思


萌源小学旁的森林文化公园,是大自然馈赠的“生态课堂”。7月16日,支教团队将课堂搬进林间,让2班和3班的孩子们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感悟共生的智慧。清晨的阳光穿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团队成员们带着孩子们沿着木栈道前行,观察螳螂在树枝间跳跃的姿态,辨认枫叶与松针的不同形状,聆听溪流与鸟鸣交织的“自然交响曲”。


图为支教团队带领孩子们在

萌源森林公园上科普课


“这片叶子的纹路像不像毛细血管?”“小鸟为什么要和大树做邻居?”队员们的提问引发阵阵思考,孩子们蹲在地上写写画画,用稚嫩的笔触记录下对自然的好奇。这场沉浸式体验,让“万物共生”的理念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成为触手可及的感悟。


图为支教队队员向孩子们提出问题

引起孩子们思考


在这场双向奔赴的旅程中,队员们同样收获了成长的馈赠。第一次站在讲台时的紧张,在孩子们求知的眼神中化为从容;备课到深夜的疲惫,在课堂上的欢声笑语里烟消云散。队员陈景豪表示,教孩子们折千纸鹤时,自己也学会了有耐心;队员刘子裔在红色文化馆讲解时,突然读懂了“传承”二字的重量;还有队员郜涵琪在森林公园的观察课上,重新拾起了对世界的好奇。这些收获早已超越“支教者”的身份,成为青春里最珍贵的成长印记。


图为第一天支教后支教队队员

互相分享教学经验


图为周宁小学暑期支教实践队合照


(来源:宁德师范学院团委)

Archiver | 手机版 | 宁师青年 | 闽ICP备10024257号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