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中国青年网】宁师学子三下乡:做好垃圾分类宣传,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2021-07-20 22:50| 发布者: | 查看:

中国青年网宁德720日电(通讯员 潘言言 郑千惠)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为了宣传垃圾分类,助力建造美丽新乡村,2021712日宁德师范学院绿小分——“层层分类,筑梦绿乡实践行动队赴宁德市蕉城区七都镇北山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农村大部分地区的垃圾处理还处于垃圾未分类和无人管理的状况,村民对垃圾处理的方式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垃圾随意倾倒、焚烧等,以上处理方式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因此,实施垃圾分类对于农村来说势在必行。712日,绿小分实践队来到了宁德市蕉城区垃圾分类示范村北山村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在对村子的走访的过程中,实践队员观察到村子路面干净整洁,村内设有多处垃圾分类投放点,且垃圾分类点周围也没有堆砌的垃圾。据实践队员了解,北山村于2019年开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善房屋外造,这些举措解决了垃圾随意堆放,污水到处排放等问题。北山村也成功将“脏乱差”的标签撕下,营造出风景如画的畲村新貌。


图为实践队队员余洲观察垃圾分类点。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礼奭 摄


对于农村垃圾分类现状的最大的难点就是村民垃圾分类意识的淡薄,垃圾分类在大部分农村仍是一个盲点和空白。垃圾处理长期以来都是以混扔的模式进行,村民们受此影响,垃圾分类意识淡薄,再加上对垃圾分类没有科学化的学习,所以垃圾分类在乡村很难推行。随着现代生活发展,人们所产生的生活垃圾逐年增多,垃圾处理便成为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面对这样的现状,应当找准出发点,精准实施垃圾分类。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村民是如何看待和践行垃圾分类,绿小分实践队员对北山村村民展开问卷调研和采访,通过采访,实践队员了解到不少村民认为垃圾分类利于乡村生态建设,他们也非常愿意配合。一位村民表示:村里的垃圾分类政策实施之后,村民们也积极地行动起来,家家户户都会认施行垃圾分类。长此以往,村子房屋周围整洁,道路干净,环境优美,生活的幸福感都提升了。通过村民的介绍,实践队员还了解到,村内建成了六处垃圾处理站,村内每户村民都配备了干、湿垃圾桶。同时北山村还引进了智能有机垃圾处理设备,将湿垃圾加工成有机肥,用于中草药种植基地,干垃圾则采取“户收集、镇转运、区治理”的工作机制,统一由专业人员定时、定点运往七都垃圾中转站。这一体制实现了垃圾变废为宝,将生成的有机肥利用于农业施肥,减少了肥料的采购资金,也激发村民垃圾分类投放的热情。垃圾分类,利国利民,受惠于百姓。村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提高,幸福感增强,也有利于村民积极的参与垃圾分类,带动生态发展,引领绿色生活。


图为实践队队员徐艺贞对北山村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及采访。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余洲 摄


经过一天的学习调研,实践队员了解到了北山村的垃圾分类宣传模式“首先,是党员干部在自家垃圾分类工作做到位,用行动影响、感化邻里四周。其次,依托微信群、村级喇叭、入户动员等宣传形式,让大家明白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实践队员徐艺贞表示:自己也将认真学习北山村的模式,争取把这种方法传授给更多的乡村。建立齐抓共管的大环境大氛围非常重要,垃圾分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实施的,也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就能够实现的,而是靠一个集体一起面对和实施,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垃圾分类的助力者、推动者。

生活垃圾治理模式绝不能简单复制,必须要借鉴试点村的实践模式,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选择有效的垃圾分类处理模式。绿小分实践行动队秉承着虚心学习的宗旨,传播垃圾分类知识,助力美丽乡村构建,振兴路上砥砺前行。精准实施垃圾分类,离开不健全长远的管理机制,实现科学管理,提升垃圾管理的有序性、有效性,杜绝垃圾分类的盲目性、随意性,长此以往的行动,也将推动垃圾分类政策尽快落实,从而建立更生态美丽的新乡村。

Archiver | 手机版 | 宁师青年 | 闽ICP备10024257号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