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以史话青春,迎建团百年】团中央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

2022-03-08 14:04| 发布者: 青柠新媒体中心| 查看:

1923102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刊《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在黑暗的旧中国,《中国青年》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青年中传播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进步青年作革命的指导,鼓舞号召热血青年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


  《中国青年》创刊之时,正值广大青年经历五四运动以后,感到为救国而到处碰壁,陷入梦醒之后无路可走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青年》创刊号发刊词最强烈的鼓动是对祖国的拯救,它阐述了自己的使命:要帮助广大青年分析、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和命运多舛的人生,引导青年到活动的路上,到强健的路上,到切实的路上。


192310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


  《中国青年》提出到民间去,帮助处于苦闷中的青年知识分子找到一条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共产党的政治主张;讨论青年关心的问题,给予润物细无声的指点。《中国青年》一度成为进步青年喜爱的刊物,被他们看成是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人生路上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到1927年,发行量达到3万份。


  杰出的中国共产党人、早期中国青年运动卓越的领导者恽代英是《中国青年》第一任主编。著名的革命先驱萧楚女是《中国青年》的创始人之一。林育南、邓中夏、张太雷、李求实等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都曾是《中国青年》的主要撰稿人。


  这些才华横溢的革命者在进入《中国青年》之前,已经是各种罢工、集会、学运的组织者,是职业革命家,在离开《中国青年》之后,他们又都不约而同地走上为民族解放而献身的道路。


  19274月,身患重病的萧楚女在广州反革命政变中被捕时毫无愁容地畅笑:我一个要死的人了,你们还不愿我死在病床上,硬要送我一个革命烈士的名义,我谢谢你们的美意,我将欣然去死,含笑九泉!同年,张太雷在广州起义中牺牲。


  1931年,林育南、李求实等19位革命者和5位左联作家在上海龙华被集体屠杀。鲁迅为此写下了著名的悼文《为了忘却的纪念》。同年,恽代英在南京就义,就义前留下一首令天地动容的狱中绝诗——“浪迹江湖数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1933年邓中夏被国民党枪杀于南京雨花台。


上海淡水路664号《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


  从192310月到192710月,《中国青年》共出刊170期,从第一期政治太黑暗了的浩叹到最后一期唯有暴动的争斗才真正是民众的争斗的呼喊,《中国青年》以惊世骇俗的战斗激情度过了灿烂的四年。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后,《中国青年 》编辑部从上海转移到武汉又艰难地出版了5期,终因环境险恶被迫停刊。之后,团中央又先后创办《无产青年》《列宁青年》作为机关刊物,一直坚持到19343月。


  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王明倾错误在中央占了统治地位,倾冒险主义的主观蛮干,使党在国统区的工作变得更加困难。团中央随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从上海迁入江西瑞金,少共苏区中央局并入团中央机关,少共苏区中央局并入团中央机关后,少共苏区中央局的机关刊物《青年实话》成为团中央的机关刊物。1934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青年实话》停刊。


  1939416日,伴随着春天的脚步,《中国青年》在延安复刊。毛泽东第一次为《中国青年》题写刊名。发刊词提出了《中国青年》的任务:动员青年参加抗战,促成全国青年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发挥中国劳动青年和各进步青年团体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帮助青年学习和表扬中国青年在抗战中的英勇业迹等。从19394月到19413月的两年中,《中国青年》共出刊29期。延安时期的《中国青年》在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动员青年参加抗战,推动中国青年运动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19413月,因战争环境艰难,经济困难,印刷材料缺乏,《中国青年》无力继续出版宣布停刊。这一停,就是漫长的七年。


  1948年,为给青年团的正式建立做舆论准备,中央决定复刊《中国青年》。那年深秋,中央抽调新华社的杨述、韦君宜等在中央青委的所在地——河北省平山县夹峪村开始筹备《中国青年》的复刊工作。杨述、韦君宜都曾在中央青委工作过,是延安时期《中国青年》的编辑,有着丰富的办刊经验。当时杨述还担任中央青委宣传部部长一职。1220日,《中国青年》复刊后的第一期与读者见面。毛泽东不仅第二次为它题写了刊名,还写下了著名的四句话: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中国青年》的复刊号上还刊登了朱德的文章《中国青年当前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韦君宜曾回忆了毛泽东194812月为《中国青年》题写刊名的情景:


  《中国青年》的刊头,在1939年时是毛主席题的字,木刻版还在,但由于木刻已磨损,我们想请主席给新题一个刊名。当时面临全国解放,主席忙得很,会不会给写呢?后来是冯文彬同志去活动的,很快他就拿回来了。主席重新为我们写刊头,共写了3个,还附了一个条,说选用哪一个由我们自己定。我们几个就选了现在用的这个。


  当时,正处在彻底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夺取全国胜利的前夕,《中国青年》的内容主要是适应新解放区青年的特点和兴趣,力求争取即将解放的国民党统治区的青年。因此,刊物除了原有的政治性、指导性的文章外,还力求知识化,刊登自然科学、文艺、故事、人物、修养、习作通讯等生动活泼的文章。西柏坡时期的《中国青年》共出版三期,受到青年的欢迎,也为青年团的普遍建立作了舆论准备。


  平津战役胜利后的19492月,《中国青年》编辑部迁至北京长安街17号。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团中央任命杨述为中国青年杂志社社长,韦君宜为总编辑。就风格而言,新中国建立前后的《中国青年》继承了延安时期《中国青年》的传统。从这次复刊到文革开始前,《中国青年》忠实地体现着时代的风格。它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引导团员青年投身国家经济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宣传马列主义,生动活泼地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它推出了一批具有时代特点的典型人物:黄继光、罗盛教、邱少云丁佑君、王崇伦、倪志福、郝建秀、张百发、李瑞环、王进喜、邢燕子、侯隽、向秀丽、雷锋、王杰、欧阳海、麦贤德,英雄群体南京路上好八连等等。


  1965年,毛泽东第三次为《中国青年》题写刊名。


文革开始后不久,《中国青年》停刊,《中国青年》的编辑被下放到农村五七干校劳动改造。1978年,粉碎四人帮后,沉寂12年的《中国青年》复刊。从此,《中国青年》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走进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来源:中国青年网)

Archiver | 手机版 | 宁师青年 | 闽ICP备10024257号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