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local/B/12/2F/70539F00B8B5106974C617423FB_7C856EF5_CDA1.jpg)
1927年,广州起义。参加起义的人员来自各行各业,大家没有统一的服装,准备起义时,每人把一条红布带佩戴在胸前或者手臂上,作为广州起义最重要的标志……
![](/__local/F/FA/42/C13B60C2AC2E27129EF35667E35_38755E26_51AD6.png)
19岁的游曦手中紧紧地握着红布带,虽然她是黄埔军校首批女学员中最出色的学生之一,勇敢而坚韧,但面对滚滚的珠江水时还是不禁泪流满面,因为这里竟是她敬重与爱慕的导师,恋人,萧楚女遗体的最后归宿。
一直以文章讨伐其逆行的萧楚女在广州的医院中被带走押进监狱,正是他的教导,游曦了解了什么是马列主义,也为了追求萧楚女的革命步伐,游曦加入了共青团,报名黄埔军校,参加大革命。共同的人生理想令他们彼此爱慕,互相支持。当得知萧楚女牺牲的噩耗时,游曦悲愤交加。
随着汪精卫公开叛变,中国革命进入最艰难的时期,黄埔军校武汉分校解散,游曦被编入教导团,不久,在叶剑英的带领之下,游曦和很多同学跟随部队,按照党组织指示南下来到广州。
游曦默默发誓,她要带领教导团的女兵班做好战斗准备,走完战友与恋人未走完的路。
![](/__local/E/B0/13/6CE1C4F730DFAAC2E50E9FA62E6_8E2AD1EE_A8B3D.png)
“多做宣传工作”是中共广东省委布置给团的任务之一,作为团省委的负责人之一,李求实一直在推进相关工作。起义前,共青团省委发出《告青年士兵警察和保安队书》,召开了青工大会进行动员和部署,并组织宣传队到工厂农村扩大宣传。
![](/__local/1/DD/4C/F2A7C12A1A1AB934D17AFC9BDA6_C530E398_634E4.png)
12月11日凌晨三点半,广州起义打响。
起义总负责人为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军事行动总指挥为叶挺;总参谋长为徐光英;工人赤卫队总指挥为周文雍。
起义当晚攻打公安局是市区内最为激烈的战斗,周文雍作为出色的青年工人运动领袖,同工人群众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在工人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他亲自指挥队员配合教导团攻击公安局。
与此同时,两广区委妇女委员陈铁军正带领着其他妇女承担起运送弹药,救护伤员的任务,而那些红条幅,红布带的制作,也正是出自这些女性之手。
![](/__local/1/3A/52/0922E978777A3135AA71D4C0EB0_98884052_91E78.png)
今日的广州起义纪念馆即原国民政府广东省立公安局所在地,1927年12月11日,周文雍手书的“广州苏维埃”红布横额悬挂在了楼顶,广州苏维埃政府成立。
虽然广州起义最终失败,但却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继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又一次英勇反击,是在城市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大胆尝试。那些佩戴着红布带的党员,团员,军民英勇无畏的精神给了人民新的鼓舞。那些红布带也因牺牲者的鲜血而永不褪色!
![](/__local/2/00/EC/0FA8757B389EBAC31394FC984F1_53676368_7761F.png)
游曦,共青团员,率领女兵班坚守珠江北岸长堤,阻击敌人,最后英勇牺牲,牺牲时19岁
![](/__local/6/A9/B4/3C96E2A520D20730B414C1D3B2C_B79E6F38_70865.png)
周文雍与陈铁军,均为中共党员,因起义失败后返回广州重建党组织被捕,受尽严刑拷打不肯屈服,临刑前提出要求拍摄了这张铁窗下的“结婚照”,举行了“刑场上的婚礼”,牺牲时23岁,24岁
![](/__local/D/0F/4F/9549D04C517A471AC980995DF6E_6EC85999_68661.png)
《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演讲稿收藏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
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久不断,而且注重实力......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的一个教室里举行成立大会,50多人参加了会议,李求实也在其中。他倾听着鲁迅先生的演讲,思绪万千。
广州起义失败后,李求实回到上海,痛失大批战友,面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严重的困难,他的意志并没有消沉,而是投入到革命文学运动。这段时间,李求实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央党报委员会工作,一面翻译《朵思退夫斯基》、《俄罗斯农民与革命》等著作,一面编辑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最近党给了他新的任务: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
继“左联”成立之后,左翼社会科学家,戏剧家,美术家,教育家联盟以及“电影,音乐小组”及其他左翼团体也相继成立,形成了一支文化新军,组织成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共同接受中共文化委员会的领导,掀起了蓬勃的左翼文化运动。
![](/__local/0/5E/88/F37520CAC0C40823B2D77E2F038_B47AAC47_B774D.png)
《为了忘却的纪念》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的院落里坐落的这组雕像就是鲁迅用这段文字纪念的“左联”五烈士。他们是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还有李求实。1931年2月,五位青年作家被国民党秘密杀害于龙华司令部。牺牲时平均年龄26岁。
![](/__local/6/01/85/101D4C52A3EAFEABE4A87F6589C_3AA1782A_ACBB6.png)
李求实牺牲的消息让同样身陷囹圄的恽代英悲痛与惋惜,他为这位学生,也为自己,写下了感人肺腑的诗句:
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
![](/__local/3/18/94/6560C3DA80CBFFF4D43CF4CA1E5_6D3D07FC_ADB82.png)
仅两个月后,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的领袖之一也牺牲了,时年36岁。
在革命低潮和敌强我弱的形势下,真正的革命青年们用不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顽强的意志跟着党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是一段段不能忘却的记忆。
(来源:共青团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