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父母、妻子离世都不在身边,85岁还在玉米地育种,程相文抹去眼泪“我不遗憾”

2023-08-27 20:15| 发布者: 青柠新媒体中心| 查看:

春节

北方还是一片冰天雪地

海南的风却在轻抚玉米高耸的雄穗

一位85岁的老人

头戴草帽,身穿白大褂

钻进玉米地开始一天繁忙的授粉工作

这样的春节,一过就是56


因常年高温暴晒

他皮肤黝黑、满脸皱纹

和普通的农家老汉并无二致

但事实上,这位老人是

“最美科技工作者”

“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

——程相文



57年前,他孤身去海南育种

立志“让大家吃饱饭”


出于1936年的程相文

高中毕业后被分到河南省中牟农业专科学校

(现为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学农业,在当时并不光彩

甚至可能被嘲笑

所以入学一年多

家人和乡邻还不知道他在学什么

虽然隐瞒了学业

但程相文还是用心学了下来

1963年大专毕业

程相文成为浚县一名农业技术员

负责种子实验

在这里,他和玉米结缘

从此,便是一辈子

那年,浚县遭遇洪水

程相文下乡救灾

乡亲们激动地握着他的手说

“你是学农的大学生

能不能让地里多产粮食

我们换馍吃饱就好啊!”

这个场景

生长在农村的程相文一辈子也忘不掉

“填饱肚子是大事”

他下定决心

一定要选育出高产的玉米良种

当时,作为浚县的主要农作物

玉米亩产却只有50公斤左右

1964年,河南省浚县农科所选定推广

产量高、双交种的“新双一号”玉米品种

1115日,正值寒冬

程相文受单位安排

背着50多斤玉米种子

只身来到海南三亚田独镇罗篷村

在租来的零散玉米地里

开始了南繁工作


“南繁南繁,又难又烦”

56载,他育出39个玉米品种


海南素有“天然大温室”之称

是全国最大的南繁育种基地

南繁的开创应用

使农作物的育种周期缩短了1/31/2

新中国成立以来育成的农作物新品种中

70%以上都经过南繁

“南繁南繁,又难又烦”

南繁人广为流传的这句话

是过去艰苦条件的真实写照

刚到海南繁种

玉米出苗就遭遇了旱灾

程相文挑了十几天水才给玉米苗浇上水

没承想,又赶上春节前老百姓放水插秧

玉米地的地下水位提高

程相文又在玉米地四周挖沟排水

保苗生长

从河南到海南

程相文艰难适应着新的工作生活

还遇到许多危及生命的事

“有一次,我给玉米挑粪时掉进粪坑

大粪到我胸口高,幸好几个大娘把我捞了出来

还有一天夜晚,我在玉米地遇到一条银环蛇”

如今再遇到毒蛇

程相文已经见惯不怪了

一年后,程相文收获了

自己的第一批玉米杂交种子

浚县钜桥镇邢庄村一位村民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种下

欣喜的是,亩产达三四百公斤

村民说

小程带回的种子可真是“金豆子”!



备受鼓舞的程相文

再没停下南繁育种的脚步

他先后主持承担

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星火计划项目

国家农业成果转化基金项目等多个项目

连续创造了

夏玉米5亩、100亩、1万亩、3万亩、10万亩

国内同面积最高单产纪录

先后选育出39个玉米新品种

其中14个通过了国家和省级审定

其中“浚单”“永优”系列玉米品种

已经在全国累计推广5亿多亩

他为农民增加经济效益上百亿元


对家人的亏欠

成为他坚持育良种的动力


育种工作

要耐得住辛劳

耐得住等待

以河南为例,玉米一年只能种一季

一个品种,三年才能完成稳定的杂交系

通过省级审定需要四年

参加国家审定需种植四年

在国有试验中不能出问题

这需要十年

然而对于科研来讲,失败是常事

每一粒种子

都是育种人的智慧和汗水



玉米关键的授粉期

花粉存活时长仅6个小时

授粉要在一天中最闷热的时段

海南的气候正如北方三伏天

地里温度高达37℃以上是操作

授粉者不能站立,不能蹲着坐着

只能弯着腰进行

程相文常常连续给玉米授粉七八个小时

有时腰弯得都直不起来了

皮肤也被玉米叶划出一道道血口子

花粉落到脸上、脖颈、身上

汗水一浸,又疼又痒

他都坚持了下来

一茬茬玉米变黄了,小程也变成了老程



对于已经85岁的程相文来说

正该是儿孙绕膝、尽享天伦

但他把长情给了玉米地

已多不出半分再给家人

在父母、妻子、女儿最需要他时

程相文总是远在异乡

1993年春节,身患中风的妻子

体贴地把程相文打发去海南授粉

父母和妻子离世,他未能赶去见最后一面

难过时,他就去玉米地走走

然后回屋里哭,抹把脸

再去玉米地工作

被问及有什么遗憾

这位耄耋老人顿了顿

眼泪突然流下来

过了会儿,他抹掉泪,哽咽着说

“没有遗憾,我没有什么遗憾……

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不管有什么阻碍

我都要坚持下去,种好我的玉米

我绝不会放弃”



“只要对农民增收好”

育种停不下来


回忆起1964年冬天

第一次踏上海南岛的情景

程相文先从郑州坐火车到湖北汉口

再到广西黎塘坐汽车到广东湛江

再到海安坐船至三亚

从三亚到崖城镇一个叫藜子沟的小山村

汽车、火车、渡船、徒步

一个单程下来足足走了15

育种半个多世纪

他不停地如此往返

走过的路程绕地球7圈还多

陪伴着一茬茬玉米长大

亲眼见证了海南的发展

看着高铁在门前驶过

玉米丰收了,育种能不能停一停?

程相文说,育种最初是为了高产

现在还要追求优质、多抗、广适

比如抗倒、抗病、抗旱……

85岁高龄的程相文仍一如既往地

往返于海南和河南之间

每天在田间地头工作

他用一生践行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

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



“全国先进工作者”

“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

……

程相文功勋卓著

但在他心中

他从事了一生的育种工作是一种分工

是单位是社会对他的一份信任

他“只要对农民增收好”

“玉米就是我的生命

一天也不离玉米”

85岁的程相文往白大褂的兜里

装好育种袋、材料标签和试验记录本

又一头钻进玉米地

(来源:共青团中央)

Archiver | 手机版 | 宁师青年 | 闽ICP备10024257号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