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寻找了80年的亲人,居然在论坛照片中看到他的墓碑

2023-08-31 22:47| 发布者: 青柠新媒体中心| 查看:

一声“父亲”迟到80年

几年前

83岁高龄的吴方宜老人

带着几位亲人分别从

北京、山东、安徽等地赶到通江

来到一块刻有

“吴展烈士之墓”的墓碑前

这是吴方宜生平第一次叫“父亲”

这一声迟到了80年的称呼

令在场所有人动容不已

离开前,吴展烈士的亲人

将从家乡带来的一把土和一瓶水

洒在了父亲的墓上

 

吴展,安徽金寨人

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成为第一期学员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军

和红十五军合并

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

吴展任第十师参谋长

后来

红四方面军被迫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吴展随军转移到四川东北部

并参与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

1933年春牺牲于四川通江

年仅33岁



 1983年

 

吴展烈士的妻子彭镜秋

收到了一张烈士证书

但她一直不清楚吴展牺牲在哪里

安葬在什么地方

2010年

吴展的外孙女舒翎

在一次偶然浏览“巴蜀论坛”网页时

一组关于川陕革命根据地

红军烈士陵园的照片引起她的注意

一块黑色大理石墓碑中央刻有

“吴展烈士之墓”的字样

发帖时间为2005年9月

这组照片拍摄质量很高

极有可能出自当地专业摄影师之手


 

 舒翎立即拨打“114”

查询巴中市摄影家协会的电话

可惜对方的号码没有登记

于是她和论坛管理员联系

对方将拍摄这组照片的摄影师

杨正保的联系方式给了她

最终确认这块墓碑的主人

正是当年牺牲于此的

他们寻找了80年的亲人

红四方面军十师参谋长吴展!


这片红色的土地

 

埋葬吴展烈士的地方

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在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静卧在逶迤的青山中

庄严肃穆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中

安葬着无名烈士17225位

也是全国

安葬红军烈士最多

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

红军烈士集墓前

矗立着一块墓碑

墓碑上倒悬的党徽格外显眼

这块墓碑是1934年7月

由时任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

张琴秋亲自设计

并题写碑文

党徽为何倒悬?

它的特殊含义是

“党徽低垂,全党同悲”

 

 

这片红色的土地

曾是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

通江县当年不足23万的总人口中

参加红军的就达4.8万余人

至新中国成立时

4000余人幸存

这片被红军战士的鲜血浸润过的土地

对红军充满感情

 

1932年12月

红四方面军从巴中市通江县入川

开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

川陕革命根据地存续近3年时间

1935年3月底

红四方面军从这里挥师西进

并渡过嘉陵江开始长征

 

1935年4月底

当地地主王笃之

随国民党清乡委员会卷土重来

带人推翻烈士墓碑

掘墓毁棺

并焚烧了烈士的遗骨

 

他们离去后

当地老百姓就

又将烈士们的遗骨

收敛重新安葬

王笃之还想毁坏墓碑

在他计划得逞之前

他家的长工联合当地群众10余人

冒着生命危险

连夜将墓碑

深埋在村内的一处冬水田内

尽管“还乡团”对村民严刑拷打

但他们始终没有说出墓碑的下落

这块英雄的墓碑

深埋地下长达16年


  


直到1951年

 

一位老红军到王坪村吊唁战友

提及这里曾经有一块烈士墓碑

在当地村民指引下

凝结着数以万计将士鲜血的

红军烈士纪念碑

才得以重新落座原位

 

难以割舍的“深情”

 

尽管这么多年过去了

至今通江还有一种习俗

过春节吃团圆饭前

须到红军墓前祭拜

因为当年巴中每10人中

就有1人参加红军

红军是血脉相连的亲人


 

铁血丹心广场


千秋大道


陵园牌坊

 

革命先烈

永远被人民所铭记  

川陕革命根据地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人民从来不会忘却

巴中老区群众

用几十年的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1935年

第一代守墓人王成现来到了这里

80多年间

他的儿子王建刚、孙子王君权

都成为了义务守墓人

他说:

“红军的恩情我们要时刻铭记在心

永远不会忘记”

 

他们精心保存烈士陵园、革命遗迹

在和平年代里守护好

建设好这片精神家园

他们将红军精神融入自己的奋斗中

传承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里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

历史,会永远铭记他们!

向红军烈士致敬!

(来源:共青团中央)

Archiver | 手机版 | 宁师青年 | 闽ICP备10024257号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