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14万筑路大军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高原反应见他都得绕着走

2023-09-02 17:59| 发布者: 青柠新媒体中心| 查看:


他是野外调查的“特种兵”

他是征服高峰的“攀登者”

他更是我国高原医学事业的“拓荒者”

这位胸前佩戴着“七一勋章”的长者

就是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原研究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天一



结缘雪域,泰然视生死


上世纪50年代末

大批青年响应祖国支边号召

扶老携幼举家西迁

满腔热血倾注西北建设

23岁的吴天一就在此之列



皑皑雪域令支边青年着迷

然而随着高原反应的接连出现

有的人患了严重疾病

甚至牺牲了生命……

作为一名内科军医

吴天一对此忧心忡忡

“必须找出高原病的致病原因

并不断研究下去”

吴天一坚定地说道

自此,他开启了数十年如一日的

高原医学研究事业



高原医学研究

与一般的医学研究不同

它的实验室不仅在室内

更在险象环生的万仞高山之中

吴天一一面克服

头痛、胸闷、失眠、腹泻和呕吐等

自身的高山反应

一面频繁出入高寒地带

住帐篷、吃冰馍、吞雪水

他和战友们都成了“钻死神空子”的人

在一次大规模高原人群普查的途中

吴天一乘坐吉普车行至橡皮山时

因山体陡峻、路面湿滑

吉普车发生侧翻

跌落近300

他和司机血流满面

幸而大难不死。

“作为高原医学人

没有献身精神

哪能获取一线科研资料?”

事后吴天一回忆说


任凭风雨,难阻铿锵行


为尽快全面掌握各种急慢性高原病

1979年至1992

吴天一主持了历时10余年

覆盖10万人的高原病大调查

吴天一对队员说

“每到一个地方,我都问哪里海拔最高?”

“高原医学研究

必须要去高、偏、远的地方

不落下一户一人

才能准确掌握疾病分布和患病因素”




骑着马,赶着驮满仪器的牦牛

饿了就吃点牧民的青稞糌粑

晚上同牧民一起

睡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帐篷里

深夜点着酥油灯整理数据资料……

吴天一走遍了青藏高原大部分高海拔地区

诊治过数万名牧民群众

整理了大量的临床资料

藏族牧民亲切地称他为

“马背上的好曼巴(医生)”


亲自试验,舍生求数据


上世纪90年代

吴天一设计的大型高低压综合氧舱建成

舱体气压上可至海拔1.2万米

下可至水下30

对高原医学研究至关重要

可数据必须要有人亲自试验

未知的危险下

第一次由谁进舱?

“我设计的,肯定我进”

吴天一毫不含糊



进入舱内

压力逐步攀升

吴天一感受着每一阶段的身体反应

由于当时缺乏经验

操作人员在减压时让压力下降速度过快

骤然间,他头痛难耐

只听耳鼓膜“嘣”的一声

吴天一的脑海陷入无声

吴天一的鼓膜被击穿了!

即使如此

吴天一依旧坚持试验

长好了,再实验

又穿了,又长好了

前后四次,致使他的听力受损严重

氧舱实验的数据结果

为青藏铁路的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青藏铁路沿线80%的地方

海拔都在4500米以上

在这里吸进来的氧气

只有海平面地区吸氧量的一半”

吴天一说



为了解决吸氧不足问题

吴天一提议在青藏铁路沿线

建供氧站、高压氧舱

创造了14万筑路大军

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

被称为“生命的保护神”


著言立说,薪火永流传


2020

八十岁的吴天一并未停下脚步

他出版了《吴天一高原医学》

这本书凝聚了他几十年的科研成果



他还更加注重培育新的“生命守护神”

“未来我要带好团队培养好接班人

为保障高原人民和官兵的健康

作出更大贡献”



但他依旧不忘使命

他直言

“只要事业需要

我将随时背起行囊奔赴险峰”

(来源:共青团中央)

Archiver | 手机版 | 宁师青年 | 闽ICP备10024257号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