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19级汉语言文学师范2班读千年美文,做少年君子

2021-05-16 21:27| 发布者: | 查看:

国学经典万古长青,优秀文化泽被后世。19汉师2班第三小组重读《论语》,感悟孝道文化,致敬母亲节。

在分享会上,陈钰钰同学对孟武伯问孝一段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孟武伯问孝,子日:‘父母,唯其疾之忧。’”这句话的意思是孟武伯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父母只为孩子的疾病担忧(而不担忧别的)”。在这里,孔子强调孝顺的子女应当爱护好自己的身体,不要让父母为自己担心。

陈钰钰同学认为除了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外,做子女的也应多关心父母的健康,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同时,真正的孝子也不会让父母为自己的言行忧虑,他们所担心的只能是自己的健康,而非德行方面的问题。因此,倘若在德行上没有问题的话,保证好自身的健康,就是在尽最大的努力孝敬父母。

沈慧婷同学对“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一段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她认为这种说法是带有片面性的。对于父亲生前定下的正确的规矩,当然可以坚持,但是那些不正确的或者由于条件的变化而变得不正确的规矩,就必须随着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比如历史上明仁宗朱高炽登基之后就改了“父志”,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案,废除了许多苛政,并且修整武备,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这些改父志的行为,让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为仁宣之治打下了基础。谁能说明仁宗这些行为不是正确的呢?虽然他被认为“不孝”,但他让更多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改善。这种“不孝”在慧婷同学看来是值得提倡的。

钟姚婷同学也针对这一段谈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父母不在的时候,要看子女的行为是否有所改变。如果父母在时,言行一致;父母不在时,就改变志向。这样的行为,实在过于虚伪。如果长期都没改变父母的志向,就非常孝顺。谨遵教诲,不仅仅是一时兴起,更重要的是放在心上,且能一直做到。

同时她提出孝顺并不是无条件地顺从。无条件地顺从父母,不是孝顺,而是愚孝。真正的孝顺是我们和父母能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人无完人,父母也是如此,没有人会是完美的。我们要敢于和父母提出自己的见解,相互探讨,交流,共同学习进步。

例如《论语》 里的另一段话:子日:“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就是说:为人子女,不能盲目顺从父母,若发现父母有错,应该在萌芽时及时提醒,不要等父母酿成大错,悔之晚矣。向父母及时劝谏,这本身也是孝顺,并不是说无论对错都要顺着父母的意思。即使父母不听劝告,我们也要保持对父母的恭敬心,不能因此看不起父母,更不能讥讽、嘲笑,甚至毁谤父母,我们要保持劝谏的初衷,有不同意见先保留,等找到合适的机会再继续劝谏。

这三位同学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自己对“孝”的理解,给在场的同学带来了新的思路。

接下来由陈鑫仪同学和洪磊同学发言。陈鑫仪同学对“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一句谈了自己的看法。鑫仪同学认为此话有一定的道理。游子在外,留在家中的父母在生活和心理上会感到孤独无助,并且对出门在外的子女日夜不停的担忧,这确实有违孝道。但在交通条件、通讯技术以及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发达的今日,并不妨碍我们和父母之间的沟通。父母与孩子之间不会因为距离而冷落了感情,每逢佳节也有团圆的时候。基于此,鑫仪同学认为,在现代,父母和孩子拥有更加独立的相互关系,不用时时紧密联系在一起。

之后洪磊同学对子游问孝一段谈了自己的看法。“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段话的意思是,子游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犬马也都有人饲养。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那和饲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洪磊同学讲,现代人对父母最常用的一句话是“老有所养”,并且认为以物质和金钱来赡养父母就是尽孝了。但在当时孔子看来,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只有奉养,却没有恭敬的心,就与饲养犬马没有区别。她说若是真心孝顺父母,就不应仅停留在表面的赡养,更应该发自内心深处的恭敬和关爱,这才符合孝道。在场的同学也点头同意这一观点。

通过这场分享会,同学们对“孝”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于如何践行孝道,也有了更切实的观点。

时光不待,母爱不忘。山迢水远,孝道不断。




Archiver | 手机版 | 宁师青年 | 闽ICP备10024257号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