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青春筑梦行丨多元实践织乡梦,青春步履掬起教育、生态与仁心的清辉

2025-07-15 21:54| 发布者: 青柠新媒体中心| 查看:

为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号召,以青春之力赋能基层发展,一系列紧扣社会关切的实践活动正有序推进。数理趣味课程启迪孩童思维,物理探究培育理性思考,支教团队搭建成长桥梁,环保行动筑牢生态根基,医疗实践传递健康温情。广大青年下沉基层,用专业与热忱书写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本期看点


01数理趣味润乡课,思维启蒙启童心

02放大生活末微处,深研物理根由理——小橘子支教队生活放大镜课程进行时

03守护碧水清流,青春在行动

04一滴血,万分情——"医路践知,青春佑民"社会实践团队的血站日记


精彩聚焦


数理趣味润乡课,思维启蒙启童心


聚焦乡村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与思维训练结合不足的现状,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推理能力,7月7日,宁德师范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赤溪夏村支教志愿服务队特别设计了一堂数学启蒙课。


图为实践队员用“鸡兔同笼”问题引入


"经典问题"遇见"乡村课堂":打破趣味与思维的"两张皮"


课堂上,实践队员选择"鸡兔同笼"这一经典数学问题作为切口——这既是代数思维的启蒙钥匙,又能通过"假设-验证-调整"的过程,自然渗透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


图为实践队员用“鸡兔同笼”问题引入


"解题"到"解决问题":让思维在互动中"活"起来


为了让抽象的逻辑"看得见",队员们设计了"三步探秘法",让思维"显出来"。"原来列表法不是死记硬背,是把可能的答案一个一个列出来,像找宝藏一样!"学生分享着小组的答案说。


图为同学们趣味答题


用趣味激活兴趣、用生活联结逻辑、用互动滋养思考的"思维土壤"。实践队员林毅说,“这不只是一道数学题,更是锻炼逻辑思维的好机会,学会用巧妙的方法解决问题,感受到思考带来的成就感。”


图为同学上台分享解题思路


放大生活末微处,深研物理根由理——小橘子支教队生活放大镜课程进行时


7月9日,宁德师范学院小橘子支教队成员吴宇涵、凌航为同学带来了生活放大镜一课。课程内容聚焦“神奇白雾大揭秘”和“物体的物态变化”两大主题,引导同学观察生活,探究科学。



吴宇涵以“拧瓶生雾”开场,瓶中云雾现象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他借“水烧开”“哈气成雾”等生活实例,引出汽化和液化概念。接着他鼓励同学们运用新知识解释身边现象。凌航则讲解物体的物态变化,他将熔化、凝固、升华、凝华概念融入“冰激凌融化”、“河水结冰”等生活场景,让同学感受物态变化就在身边,并系统总结固、液、气转化,加深同学理解。




这堂独特的科普课,巧妙地将生活现象转化为易懂的物理知识,在同学们心中播下科学种子。小橘子支教队成员用热忱创新,将物理知识藏于实验,助力同学发现科学之美,踏上探索征程。



守护碧水清流,青春在行动


碧水潺潺系民心,青春护河践使命。7月8日,宁德师范学院“河小禹”社会实践队带着“牢记嘱托守碧水,青春执笔绘新卷”的使命,走进三元社区开展宣传调研活动,队员们以热枕之心投身生态保护,让青春力量在护水行动中奏响动人乐章。

活动现场十分热闹,往来行人纷纷驻足,围聚在摊位前,认真填写着关于周边河流现状与保护知识的调查问卷。过程中,队员们向当地居民讲解问卷里涉及的水生生物保护、流域生态修复等专业内容,用通俗的语言阐述知识难点。与此同时,他们还向大家发放了团队编制的《河流保护知识手册》,分享实用的节水护河小妙招,并发起《河流保护倡议书》,号召大家从节约用水、不乱丢垃圾等身边小事做起,共同守护流淌在身边的那片碧水。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引导居民如何填写问卷


图为实践队队员入户宣传河流保护和发倡议书


此次活动不仅让环保理念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更生动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担当。从一纸倡议到全民响应,从点滴科普到共识凝聚,实践队以蓬勃的青春之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注入源源不断的蓬勃动能,让守护碧水的信念如星火般燎原,在城市的肌理中扎根生长、生生不息。


一滴血,万分情——"医路践知,青春佑民"社会实践团队的血站日记


7月10日,医学院“医路践知,青春佑民”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宁德市中心血站,通过亲身体验血型检测、观摩血液成分制备流程、参与包装核对等环节,深入了解了无偿献血背后的科学管理与人文关怀,见证了一袋“救命血”从采集到使用的全链条严谨。  



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同学们以自身血液为样本,学习玻片法血型鉴定技术,观察抗原抗体反应现象。血站工作人员强调:“准确的血型鉴定是输血安全的第一步,0.1%的误差都可能危及生命。



成分制备室里,部分实践队员见证了全自动血液分离机的“精密切割”——一袋全血被分离成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等成分。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实践队员们还学习到血液包装时的三人核对以及发血给医院的具体流程。





“这次实践让我们看到,每一袋血液背后都是科技、制度与爱心的三重保障。”团队指导老师总结道。队员们也承诺,将把血站的严谨作风带回医学学习,未来以专业和热忱守护更多人的“生命线”。

(来源:宁德师范学院团委)

Archiver | 手机版 | 宁师青年 | 闽ICP备10024257号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