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社会实践“三下乡”号召,深化青年学生对教育帮扶、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工作的认知与践行,一批青年投身多元实践:支教队开展特色课堂传递知识,助力乡村教育;实践团聚焦水质监测、养殖调研守护生态,以青春行动扎根基层,用实践书写担当,在奉献中收获成长。
本期看点
01数英巧手启心智,融科实践育新苗——小橘子支教队多元课堂绽放夏日光彩
02“青春挺膺传薪火,同心支教向未来”迎宾支教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03“薪火相传,文化筑梦”福鼎德成支教队进行支教活动
04活动探秘水质监测,守护河湖清澈
05走访养殖户,调研养殖环境
精彩聚焦
数英巧手启心智,融科实践育新苗——小橘子支教队多元课堂绽放夏日光彩

7月11日,宁德师范学院小橘子支教队成员何芮、张伊琳、陈彦言、张乾逸、雷雨菲、李佳滢在国宝小学开展支教课程,践行“玩中学、学中悟”理念,将数学、英语与非遗手工课程与该理念巧妙融合。


数学课以趣味数独分级闯关锻炼学生逻辑思维、提升专注力与观察能力,让其在“玩”中掌握思维方法;英语课融入游戏与生活场景,学生在支教队队员悉心的引导下从羞涩模仿到大胆表达,不仅掌握了实用表达,更收获了开口说英语的自信;非遗手工课堂为同学们带来团扇绘画、纸翻花等体验,这些趣味体验展现了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


这些课程跳出传统教学,以游戏为纽带,夯实知识、激发兴趣,播下语言学习种子,提升了学生逻辑思维与动手能力。未来,小橘子支教队将持续探索创意教学,用爱陪伴孩子遨游知识海洋,点亮乡村教育火光。
“青春挺膺传薪火,同心支教向未来”迎宾支教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7月11日,宁德师范学院“青春挺膺传薪火,同心支教向未来”迎宾支教队,在宁德市迎宾社区顺利开展支教活动,旨在激发社区青少年的创造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在创新音乐的课堂上,队员们巧妙融合歌曲学唱、情感体验与文化赏析,带领青少年在《外婆的澎湖湾》这首歌中提升音乐素养,深化对亲情内涵的理解。


在趣味折纸课上让青少年领略了折纸的独特魅力,还激发了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在体育课上融入趣味小游戏,支教队队员打破了传统体育课的单一模式,激发青少年运动兴趣,提升团队协作和反应能力。
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课程,青少年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汲取了知识和技能,让他们在实践中培养创作与协作能力。未来,“青春挺膺传薪火,同心支教向未来”迎宾支教队将继续秉承初心,传递爱心与知识,为孩子们的成长之路点亮明灯。
“薪火相传,文化筑梦”福鼎德成支教队进行支教活动
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增强青年责任感与时代担当,7月12日,宁德师范学院“薪火相传,文化筑梦”福鼎德成支教队在福鼎市德成学校的支教活动持续升温,教学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尊贤班里,脸谱绘画课上,老师介绍脸谱文化与绘画技巧,支教队队员分发颜料与画具,学生们发挥想象,调色勾勒,不一会儿,色彩斑斓的脸谱在纸上呈现。

支教队队员余佳妮正在助教脸谱绘画课
孝德班里,硬笔书法课也在有序进行。支教队队员们为学生准备好硬笔与书法练习纸,老师讲解笔画规范与结构布局,队员们耐心指导,学生们一笔一划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支教队队员林嘉怡正在助教书法课
亲仁班的同学们在操场开启了拔草活动。同学们分散在操场各个角落。大家分工明确,默契配合。经过一番努力,操场的杂草逐渐减少。

支教队队员郑霁珊正在与学生们一同拔草
支教队队员感慨:“看着学生们在课堂上的专注与成长,我们无比欣慰。支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爱与梦想的播种。”
活动探秘水质监测,守护河湖清澈
每一滴水都藏着河流的健康密码,每一次监测都是对碧水的温柔守护。为了读懂这份流动的“生命报告”, 7月10日,宁德师范学院“河小禹”社会实践队走进福建文章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开启了一场探寻水质奥秘的参观学习之旅。
工作人员首先带队员们观摩了水质取样的标准流程,从取样容器的清洁规范到不同水域的取样技巧,她都讲解得细致清晰。随后,队员们走进中心实验室,各式精密仪器整齐排列,操作台上则有序摆放着待检测的水样。队员们边聆听讲解边认真记录,纷纷表示通过这次直观体验,对水质检测的严谨性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图为宁德师范学院“河小禹”社会实践队参观公司的合照
随后,队员们走进预处理实验室,了解到水样在正式检测前需经过过滤、消解等多道处理工序。此外,还有专门处理气体、固体、液体污染物的实验室,每个实验室都配备着特定功能的设备,让队员们真切感受到水质监测工作的系统性与专业性。参观过程中,工作人员耐心解答了队员们的疑问,让队员们对水质监测全流程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图为工作人员为队员们解答疑问
在防治水污染、守护水资源的道路上,宁德师范学院“河小禹”社会实践队将继续以实际行动播撒环保理念的种子,也热忱期待更多人携手加入——从读懂水质、心系水质开始,共同守护身边的每一条河流、每一片水域,让清流碧水成为生活的常态,让生态之美在时光里持续绽放。
走访养殖户,调研养殖环境

7月9日,“霞屿逐光,山海探兴”实践队的脚步停在了霞浦白对虾养殖场。不同于实验室里的数据分析,这天队员们直面养殖生产的第一线,在与养殖户的交谈中,触摸到了海洋产业最鲜活的脉搏。
访谈中,养殖户们详细介绍了白对虾不同生长阶段对水温的严格要求:幼苗期需维持在28-30℃,成虾期则控制在25-28℃。团队成员认真记录了溶氧量、盐度等关键指标的适宜范围,以及水质调节、 病害防治等配套措施。针对极端天气对养殖的影响,养殖户分享了温控设备的使用技巧和应急方案,为团队提供了宝贵的一线经验。


队员们认真记录数据,不时追问细节,力求精准掌握养殖环境条件。这些一手数据,为后续研究养殖环境优化、助力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也让队员们切实了解到养殖一线的实际需求与挑战。
此次采访,是“霞屿逐光,山海探兴”实践队的重要活动,通过贴近养殖户、收集关键数据,队伍朝着探索乡村产业振兴路径又迈进一步,用实际行动践行实践初心,助力山海间的养殖产业发展。
(来源:宁德师范学院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