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深化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聚焦乡村儿童暑期学业提升与安全教育需求,构建 “家校社” 协同育人新生态,7月6日至20日,我校青年志愿者协会赤溪夏村支教志愿服务队前往赤溪镇夏村小学,开展暑期 “三下乡” 支教社会实践活动。该实践队以一场有温度、有内容的 “教育行动”,为乡村孩子的暑期成长注入新活力。

从“知识输入"到"成长赋能”:
精准化课程助力乡村教育发展
为什么浓烟中要匍匐前进?”“遇到不当身体接触时该如何保护自己?” 在支教课堂上,志愿者们立足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生活化的案例将安全教育与成长指导融入互动教学。区别于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本次课程以 “三生教育” 为核心,创新设计了应急避险、健康防护、心理调适等实践性内容,采用情景体验、互动游戏、实验探究等沉浸式教学方法,让学习真正 “动” 起来。
“我们前期调研发现,乡村儿童假期安全防护意识相对薄弱,而常规课程在这方面涉及较少;同时,不少孩子由于缺乏科学引导,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尚未得到有效开发。” 支教队队长雷佳介绍,团队设计的相关课程通过实际操作教会孩子如何使用灭火器,通过情景演示教会孩子如何拒绝不当接触。


从“统一辅导”到“精准滴灌”:
分层教学唤醒学习潜能
针对乡村儿童暑期 “学习断层” 问题,支教团队创新采用 “分层诊断+举一反三” 双循环辅导模式:通过前测评估和动态观察,为每位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图谱,据此组建 “基础夯实”“能力提升”“思维拓展” 三类学习小组,实施阶梯式教学方案。
“分层不是目的,而是成长的阶梯。” 支教队队员吕伟达说道,“当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高度的台阶上获得成功体验,那些因学习困难而紧闭的心扉就会重新敞开。教育不是用同一把尺子丈量所有土地,而是为每粒种子提供适宜的土壤,这才是育人应有的姿态。”


从“单向输出”到“多维协同”:
构建乡村教育共同体
“以前暑假孩子不是刷短视频就是满村跑,现在有志愿者带着学知识、长见识,我们家长特别放心。” 夏村一位学生家长谈起支教活动时感慨道。此次支教不仅关注儿童本身,更着力构建 “家校社” 协同的教育生态,突破传统支教局限于课堂的弊端,以教育反哺为切入点,搭建起 “学校引领、家庭互动、社区助力” 的立体化教育网络。团队通过 “小老师” 机制,鼓励学生将课堂知识带回家与家长分享。
“孩子讲得头头是道,比我们大人懂得还透彻。”“没想到整天玩手机的孩子,现在成了家里的科普小达人。” 家长们纷纷表示,“这种亲子共学的方式,比单纯补课有意义得多!” 这种创新的 “反哺式” 教学不仅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更让家长从教育的 “局外人” 转变为 “共建者”。知识的传递从教室走向家庭,教育的成效在代际交流中持续发酵。



支教团队深知,乡村振兴的本质是人的振兴,而人的成长始于教育的唤醒。他们以专业为炬,以情怀为光,在田野乡间播撒知识的火种。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生命能量的共振。当教育打破课堂的边界,当成长者不再是一座孤岛,每一份微光都将汇入乡村振兴的星河。未来,会有更多 “点灯人” 用知识点亮星光,用陪伴温暖成长之路。
(来源:宁德师范学院团委)